目前,渗滤液处理技术主要有物化处理技术、高级氧化技术、膜分离技术和生物处理技术等处理技术。垃圾渗滤液本身水质存在成分复杂、水质水量的波动性大等特点,导致单一的处理技术很难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常用的处理工艺一种或几种处理技术的组合。
据《垃圾渗沥液技术导则》指出,目前我国主流的渗滤液处理工艺为“预处理+ 生物处理+ 深度处理”组合工艺,典型代表为膜生物反应器(MBR)+ 双膜法(NF/RO)的组合工艺,MBR 是一种结合生物方法与膜分离技术的水处理技术,根据两者的组合方式可分为外置式和内置式两种,MBR 对BOD5 和COD 的去除效果较好,但是对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一般将MBR 与其他工艺组合使用,保证出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最常用的就是MBR+NF/RO 处理工艺。
MBR+NF/RO 处理工艺不仅占地面积小,设备结构紧凑,并且出水水质能够稳定达标,系统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等优点,此外,整个系统自动化程度高,便于运行管理。基于上述优点,该工艺近十年在国内渗滤液处理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成为渗滤液处理的主流工艺。但是垃圾渗滤液是一种高污染的有机废水长期运行会导致膜系统严重污染,提高运行成本。此外,该处理工艺在长期的运行中缺点也日益凸显,例如附属设施多,运行成本居高不下等。
特别是近几年来很多垃圾填埋场渗滤液进入老龄化阶段,渗滤液的BOD5/ COD 降低,pH 值升高,氨氮升高,导致渗滤液的可生化性降低,生化系统处理渗滤液的负荷越来越重,导致处理和运行成本显著提高,需要投入更多的运营成本才能保证出水达标。
此外,膜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膜过滤浓缩液,针对浓缩液传统的处理方式是回灌至填埋库区,但膜过滤浓缩液的长期回灌导致堆体盐分和COD 的累积,富集的盐分会在填埋场渗滤液收集管道内结垢并不断附着微生物,严重时会导致整个填埋场导流管堵塞使填埋场导流管道报废,同时富集的盐分会导致渗滤液电导率显著增加,导致膜产水量降低,过高的电导率甚至能导致膜过滤失效,出水水质难以达标。
因此的话,未来渗滤液处理发展方向是寻找合理的处理工艺,不仅能应对填埋场渗滤液水质水量等季节性的变化,还能适应垃圾填埋场不同时期的水质变化。同时能针对现有渗滤液处理设施的提质改造,保证渗滤液处理设施能相对长期稳定的运行。